1. 首页 /  首页 > 优秀作文

三年级下册三袋麦子作文300字(小学三年级作文《三袋麦子》)

三年级下册三袋麦子作文300字

《远去的小麦》

――张盛平

我有多少年离开故乡,就有多少年没见过小麦地啦! 但那二十几年前麦苗的香味尤伴清风阵阵而来......

平遥东南堰自古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,平遥版《夸土产》“惠济河的水……赵璧的麦子能把面精洗......”这赵璧便是东南堰的明珠,惠济河把最醇厚的乳汁哺育了赵璧的黑土地,生长出名闻三晋的小麦。

小学三年级作文《三袋麦子》

印象里种地是很苦的,老家把种地人称呼“受苦人”,而种麦是种地中最苦的。但我们村的人因种麦种出了自豪、种出了文脉、种出了笔直的腰杆!

一、

像我们这种生长在庞大家族里的幺孙幺子,虽然没有像父辈、兄长们那样具体用脊梁架起过耙耧、拉起过牵绳、扛起过200斤麻袋的麦子,但记忆是犹新的、深刻的。

小时候村里的地是分为一等地、二等地、三等地、劳力地。父亲兄弟五个,三伯小时候给了二姑奶做儿子,实际我们群居就四家,我们四家的地也是比肩挨着的。遇到浇地、播种、收获……这种大型农事,一个家族都是相互帮助的。

在我的记忆里,种麦开始前,先是收割黄豆,大人们用镰刀在前面收获,我们一群小孩在跟在后面戏逮无处藏身了的蝗虫、蚂蚱……等到太阳落山,把割掉豆萁后笆起来的草往起一堆,就可以点火了,里面噼里啪啦的,估计蝗虫、蚂蚱被烧死了吧……

这割了豆萁的田地施上农家肥,找养骡※车把式们耕出来,就可以开始小麦的生产了:大人们用一下午的时间拿耙子整平田地,然后我们小孩也就派上用场了,一般是四伯指挥我们——拉着长长的“地基线”,重新搭垄,男劳力们都累的直不起腰来,我们却欢快的扯着地基线木桩,跑到远远的两个地头,等四伯吩咐“找水的”(方言:很直的意思),我们兄弟就使出吃奶的劲把线桩砸入泥土……

搞好地垄,开始播种,大人们扛来“耧”这种木家伙事,开始延续5000年的汉族农耕文明。家族的长辈把着耧,几个最年轻力壮的后生哥在前面用麻绳拉肩膀上全力前进,后面的耧斗里装上麦籽,播种新的希望……我试着拉过一回耧,后来我学了课文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,我还遐想这难道也是我的命运、磨难?虽然那次拉耧只是大人们象征性的逗我,实际我也没怎么出力,都是父辈、二哥、三哥、四哥、五哥他们在咬紧牙关拉动家族生存粮道,但他们后背的汗水却在我的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烙印。

麦子从种到收,是需要浇水的,数着麦子浇了几回水,就能预知麦子要收获了!

种上麦籽,约十五天后就出来芽了!等到第二十天,无大雨的话是需要浇第1水的!其实,在我们干旱的丘陵地区,即便下雨也就是水过地皮湿,务实的乡民是不会存在侥幸心理的,轮到浇地还是排起长长的队伍;以前很多人说赵璧水土好小麦才好,其实我想赵璧人的务实才正是赵璧小麦丰收的精髓。

我们家族浇地一般选择晚上,大伯、二伯开瓦甕窑的、四伯是给别人烧砖窑的※傅、父亲是瓦匠,大家延续着祖上半匠半农的传统。因为白天都有事做,到了夜里插黑9:00来钟,上一家浇地的农户把电表字一抄写,便会把队上水井的使用权交给我们家,一般都是大水蔓灌,最后四家把水电费分个大概就行了。自五哥以下到十弟,我们六兄弟是没作为浇地主力参与农事的,五哥、六哥听说跟着去过两回,基本都是裹着大衣在水井房里睡觉了,至于我们余下的几兄弟白天也没进过那——夜半灌地讨生活的农人们打盹的水井房吧。

浇完地后过几天,为了怕土地结板块,一般要松土。这时候的麦苗估计有一掌高了,锄地这简单的农事是我自小参与的,拿着小锄头,蹲在地上,一缕缕的去锄地,好没有意思,边发牢※,边锄地,没有那种参与劳动热火朝天的感觉,一个来回需要半个小时,

接着就是假装喝水休息。参加工作自己挣钱了,才晓得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辛劳。至于,那时锄地不小心把一颗麦苗给“锄断”了,会用土假装埋植起来,掩盖大人们的训斥,现在想来都惭愧万分。

倒是母亲几个妯娌们常说的“人哄地皮、地皮哄肚皮”,对我们家族的后辈成年之后,立身处世走入社会有了很大帮助。

浇第二水就是浇第一水的个重复,除了麦子长高、牢※照旧、松土的时候顺带除草。父辈们最大的希望是冬天下雪,“冬天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”嘛。开春后浇第三水、锄地……

大约到了中考、※的时候,就是麦子熟了的时候。一般中考时,村里的男劳力会开始组织割麦的准备:磨镰刀、修手推车、补麻袋、买塑料布……,女劳力会开始张罗买草帽、茶叶、甜草根等后勤给养事务,有的还会买很多挂面,需要忙乎一两天。最先要紧的是进麦地里选出最好的麦穗,挑做来年的麦种,妇女们拿个枣刀(一种农具,切穗),钻进1米来高的麦地里。大大的田地里,选择那饱满的麦穗,有点古希腊寓言“让年轻人,讲进麦田选麦穗故事”的味道。我想如果赵璧人参与肯定是冠军,因为勤劳善良的丘陵农家人们有最务实、最朴素的智慧标准——世界里最好的不可能是一个,最好的反而是那么一些、一帮、一群!于是农人们选择好最饱满的这一些麦穗切下,带回居舍之地,交给家里的老人们拿板锤敲打脱粒以保持良种的纯度。还有那些年纪已经不能参加任何农业劳动、坐在巷子石头上晒太阳的长者们,路遇收麦人回来了,准会抓起一把谁家

的麦穗儿来,捋出一把麦粒捧到跟前闻一闻、放嘴里嚼一嚼,纵使老掉牙口,但仍似乎能嚼出丰收的喜悦、生活的满足、以及对后辈们祝福。这种千百年来世代延续的、夫唱妇随的传统农家收获事业,似乎也勾起了他们在这黄土地上曾经的红高粱、兰花花……然而巷子是没有尽头的!

到正式割麦那天,差不多也※完放假了。每个家庭都会把小孩子带到地里参与丰收,跟着大人们驾起的平板车,可以座上去,到了田地里,大人们割麦,我们几家的孩子们凑起来捕蝴蝶,捉蛐蛐。等到有半晌时刻,大人们会把割下的麦子捆成捆,然后大人们继续割麦,我们就不情愿的往停在大道边的推车旁扛这些捆。扛麦捆是个遭罪的活,麦穗都长满“麦刺”,把人的胳膊、脖子、腰背扎的通红通红、奇痒难当。盼啊、盼啊……一上午扛不过十个来回,就默默数着大人们收工,因为收工后,大人们会参与扛麦捆,他们都拿着绳子,把麦捆垒到绳子上十几个,人蹲下、两手拽住绳、反向往起一拉、就扛起来啦,这时候我好不快活!一上午被麦子的折磨已经烟消云散,孩子们积极的在地里给父辈们把麦子十几捆、十几捆的垒起来,帮助他们尽快扛出去……

等车装的满满实实,然后用绳子把麦捆与车勒的紧紧地,就开始组织回家。男劳力门驾着车,一家人在后面推着,平地上、上坡时,拉车人都把头埋的很低、很低,估计这样可以省些力气哇。唯有下坡时,才会把车高高的向后仰起,仰天喘口气,一路都看不到拉车人的脸……种地的人啊,命运就是个这,地种的再好,千百年来,有谁会记得谁?甚至几代人都不会记得自己种地的先辈……

真么多年,很多人讲我们赵璧村风水好,出人才,我都一笑置之。附近村子的地多贫瘠、缺水,孩子们参加农业劳动,就是看枣林、看西瓜等,而我们村惠济河贯穿全境,适合种小麦这种费劳力很大的主粮食。我觉得正是——种小麦,这原始磨难式、史诗般的农业生产劳动,成了鞭策一代代赵璧人热爱读书走出乡土的催化剂。

麦子拉回来,放到大队的农场里,一家一家排队码起来,等着脱粒机脱粒。脱粒机是那个年代村里唯数不多的机器,我们这一代人对石磨、碾子没有印象,据老人们讲迷信时,碾子是青龙、石磨是※,可我想那这脱粒机又是什么?开明的赵璧先民们虽然没有答案、也给不了答案,但翻身做主的农人们早早把青龙、※这些命运的枷锁推倒在深山沟壑里,我们村不仅率先使用了脱粒机、还率先使用了电磨……我想这脱粒机、这电磨是赵璧人们的“受苦人哲学”与“科学技术”最务实结合。脱粒机工作开,需要十来个大人们紧张的协作,在机器高效率的轰隆轰隆里,我们孩子们能干的事情就是把把口袋装麦粒、给大人们递把毛巾擦擦汗……

更多的乐趣在于跳麦垛、钻麦垛,南方的孩子们习惯跳水、潜河底,但他们不晓得北方孩子跳麦剁、钻麦垛的乐趣。站在高处一次次高高的跳下来,身子砸在麦垛里的豪迈、恣意、欢畅;几个孩子玩起挖麦垛打洞来的技术丝毫不亚于《聊斋志异》中“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”的黠狼。在快乐的童年嬉戏里,全身被麦刺扎的疼痛,荡然无存。我记得我都初二了,有一天晚自习和发小鹏飞,两个人旷课到了麦垛里,畅谈人生理想,到今天我不能记具体说了些什么,但大约就是相互劝勉、相互鼓劲的离开农村之类的话题。

脱粒后,把麦子一麻袋一麻袋的拉回家,开始晾晒。有砖窑顶的人家就直接放窑上,是土窑顶的人家,就铺块塑料,在塑料布上晒。晒麦简直就是和老天爷的斗争,除了关注前一天晚上天气预报,还得随时注意实时天气的变化,一有下雨的征兆就赶快收拾起来,等天气放晴后再晒。北方夏天多雷雨,经常是刚才还晴空※、太阳炽烤大地,转瞬间就乌云密布、雨下的锅满瓢盆,所以眼前的丰收还不是丰收。如果谁家晾晒的小麦被雨浇透了,那就等于白忙乎一年,只有等到颗粒归仓,农人们才会坐下来享受杯茶、哼着小曲露出洁白的微笑。

晒那么个十几天,水分干的差不多了,就要扬尘、去杂、储藏了。扬尘时有个手摇的风扇,也并不是每家都有的,需要找家境殷实的少数人家去借,同时还需要个力气大的后生摇风扇。我二哥、四哥一般会帮助摇风扇,麦粒一簸箕、一簸箕的端到风扇顶均匀的撒下,像麦雨一般,尘土、草籽随风而去,厚重的麦粒落入农家人装粮食的升斗。不过伴随麦粒落下的还有小石子等杂质,需要农人们端着筛子,一筛子、一筛子精挑细选,筛出优质精道的“赵璧洗面筋”。

其实麦子收拾出来,并不着急都装仓,会有周围村子的人来我们村换粮食。这些瓜果农拿他们的甜瓜、西瓜、苹果、桃子、来和我们村的麦子交易。我们村的麦子可以说在金融不甚流通的农村经济市场甚是活跃,充当着十里八乡的土地上一般等价物。一斤麦子换多少西瓜,一斤麦子换多少桃,每段的牌价不一样,真不知道老百姓怎么换算出来的,交易的主动权虽在我们村人里头,但我们村人从来不会欺行霸市的行为,都会让来交易的买卖人满载而归。因此,也为赵璧小伙子们,在很多附近村子的姑娘心里树立了良好形象,那时乡村物流不甚发达,能供给附近村子吃上白面的地方只有——赵璧,估计她们长大后嫁到赵璧的理想,在那时就悄悄的萌生了根芽。

像我们这样富饶的大村,庆丰收是必不可少的。每年我们把麦子收拾利索后,会请附近村有名的盲人说唱队。盲艺人们来村里表演,大约一个星期,表演的报酬照旧是赵璧麦子300斤。如果遇到大丰收,每个堡会轮流的请盲人说唱队,差不多月余,村里的男人、女人们,把说唱队围的水泄不通,艺人们扮男演女说唱声、逗乐声、快板声、铜锣声,农人发自内心的鼓掌声、笑声、叫好声、欢呼声响彻整个东南的山夜。这种演绎一般是以我们北堡开头,盲人卖力的演出讨好我们村人,似乎也想多串几个堡,呆个把月下来,赵璧家千余斤的“洗面筋”就到手了嘛,够他们的妻儿们嘴馋一年呢。

枯燥繁琐的小麦农业生产,容易让心浮气躁的年轻人产生逆反。十二岁时,因为小麦扬尘这一道工序,我和父亲发生了争执,父亲骂我懒惰要死……脱下鞋子准备打我,我拣起他的鞋子扔到沟里,自己顺势就延着山沟跑了,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,我也不知道走了多远……晚上因为害怕,听到附近有脱粒机的轰隆轰隆声,我跑到那里的麦垛凑合了半夜,但实在冷的不行,就又顺着大路走回了家……

自那以后到当兵离家,我差不多是掰着手指头算着自己长大,可以离开农村、农家、农业生产的天数的。作为老农民的儿子,虽然因为读书、参军、※、经商,我如愿以偿的摆脱了土地这个枷锁,也给这个山村、家族注入了新的眼界与思考。

闯荡十几年,我走过东北、河北、河南这些国家级产粮大区,我知道我们村的小麦其实是微不足道的。现在虽然还有很多人在鼓吹“赵璧小米洗面筋”,一心想恢复发展赵璧小麦种植。但历史既然已经证明我们丘陵地区在生产力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搞粮食种植。丘陵地区退耕还林,是一种时代的选择、也是一种科学的发展。但黄土地上种麦人的那份坚韧、勤劳、厚道、务实、担当、谦虚与豁达的精神,却是我们人生应该坚守的灵魂高地!

声明: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

v